時光荏苒,加入三化建這個充滿活力的大家庭已近四載。一次偶然的機遇,讓我與QC小組活動不期而遇——這位在公司深耕四十年的“老朋友”,起初于我,卻像一位神秘的“陌生人”。初識時,我滿心困惑:它究竟是什么?為何能在石油化工工程質量管理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地位?直到真正走近,我才逐漸讀懂它的厚重與價值。
一、初見QC:從陌生到認知的轉變
入職四年,QC曾只是我工作中一個模糊的概念。直到有一次,項目決定組建QC小組,我才第一次真正認識它。這個已在公司扎根四十年的“老伙計”,實則是石油化工質量管理的核心力量。我看到同事們圍繞質量改進目標熱烈討論:有人梳理施工難點,有人測算優化空間——那種專業與熱情,讓我瞬間明白,QC并非枯燥的理論,而是一把解決實際問題的“金鑰匙”。就這樣,我以“QC小組成員”的身份,踏上這場以質量為核心的實踐之旅。
二、深耕QC:一套科學嚴謹的攻堅方法論
(一)從命名到攻堅:步步為營的行動邏輯
小組首次會議就充滿張力。通過頭腦風暴,“克難”這個名字高票當選——既呼應工程建設的攻堅屬性,也契合QC“破解難題”的精神內核。第二次會議,我們直指核心:針對鋼結構間冷塔展寬平臺施工效率偏低的問題展開討論。運用5W2H方法拆解現狀:效率低的原因是什么?瓶頸集中在哪?如何優化?再結合SMART原則,我們定下“將關鍵工序耗時縮短6%以上”的具體目標,讓“提效”變得可量化、可執行。
整個過程嚴格遵循PDCA循環:計劃階段,用排列圖鎖定“構件吊裝對位慢”和“螺栓緊固耗時長”兩大關鍵癥結;執行階段,借助因果圖深挖根源,從吊裝偏差到工具匹配不足,共梳理出8項末端原因,最終確定3項要因;對策階段,針對性制定方案,如將傳統吊裝繩改為可調式平衡梁,手動扳手升級為定扭矩電動工具;檢查階段全程跟蹤數據,鞏固階段則將有效措施納入作業指導書。正是這套方法論,讓質量改進從“憑經驗”走向“靠數據”。
(二)成長的雙重價值:個人與團隊的雙向奔赴
對我個人而言,QC如同一所“實踐大學”。我從最初只會記錄數據,逐漸學會用統計工具分析問題,再到能獨立制定局部優化方案——科學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顯著提升。對團隊來說,三個月的緊密協作讓我們從“各司其職”轉變為“無縫聯動”。技術員、施工員、質檢員圍繞同一組數據爭論,又為同一套方案熬夜。這種為共同目標全力奮斗的經歷,極大增強了團隊凝聚力。
三、我的QC故事:在破局中收獲成就感
(一)數據之戰:最磨人的“攔路虎”
數據收集是最大的挑戰。為精準統計每道工序耗時,我們連續兩周蹲守現場,從構件進場到吊裝完成,每一步都掐表記錄。交叉作業時,追著工人確認工序時間;天氣突變,還需標注異常數據并修正。那段時間,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300多組原始數據,每晚回到辦公室還要逐一核對,常忙至深夜。但正是這份堅持,為后續分析奠定了扎實基礎。
(三)破局之果:看得見的實效與認可
付出終有回報。優化后,關鍵工序平均耗時縮短6.11%,推動鋼塔提前半個月封頂,極大地節約了成本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該項成果先后榮獲公司級、安徽省級及中建協國家級獎項,成為同類項目的參考范例。當看到其他項目采納我們優化的“展寬組對胎具”方案時,所帶來的成就感,已遠超獎項本身。
(四)心路之變:重新理解“質量”的內涵
通過QC,我對“質量”有了新的理解:它不僅是合格的產品,更是高效的流程與協作的智慧。在經驗交流會上,聆聽其他行業運用QC方法破解難題,專家一針見血指出我們成果中的邏輯疏漏——我深刻意識到,QC的核心不是獲獎,而是培養一種“持續改進”的思維:永遠不滿足于現狀,永遠追求更好的可能。
四、走向未來:讓QC思維成為工作的底色
QC小組活動的價值,早已超越單純的質量改進。它讓我們學會用數據說話,用系統思維解決問題,這種能力足以受益終身。
未來,我希望能帶著這份積淀,參與更多課題攻堅——無論是優化焊接工藝,還是改進安全防護。我更愿將QC的理念傳遞予更多同事:質量改進并非少數人的職責,而是每一個人都能在自身崗位上踐行的追求。這條路,我們才剛剛起步。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,但我堅信,帶著這份對質量的敬畏與執著,未來將通過QC手段,在質量管理活動中每一步都將走得更扎實,每一份努力都將化為企業發展的底氣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