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 初識QC,奠定職業基礎(2012-2013年)
2012年入職之初,在“中鹽紅四方燒堿與氯堿裝置”項目中,通過學習前輩“提高鏡面混凝土施工質量”的QC成果,首次系統接觸質量管理方法。該成果中,前輩們通過集思廣益、現場試驗確定“模板鋪貼一次性PVC白板”方案,實現混凝土鏡面效果的案例,讓我認識到QC小組活動是解決現場問題的科學工具,為后續工作奠定基礎。
2013年,在新疆廣匯煤炭清潔煉化項目中,我首次參與現場型QC小組活動,課題為“運用QC方法確保柔性滑模平臺施工質量”。由于對QC知識掌握不系統,當時的我僅將其理解為“質量檢查”,活動策劃、實施及總結均存在疏漏。通過專業公司副總余娜的指導,明確QC小組活動的核心是過程管理,而非形式化的匯報材料,此次經歷為我后續工作積累了實踐經驗。
二、系統學習,深化QC認知(2020年)
時隔7年,在四川瀘州北方化學項目中,面對1604工房旋挖鉆孔樁基礎施工的復雜地質(回填土含大直徑風化片石、淤泥質土層含卵石、泥巖層含孤石),成孔合格率僅70%,我牽頭成立QC小組開展攻關。早期由于對QC活動程序及步驟掌握不足,活動效果不佳,在質量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,我們系統掌握問題解決型QC活動12個步驟:
1. 工程概況需緊扣課題,用數據說明問題背景,如“回填土含30%粒徑>30cm的片石”;
2. 小組概況需明確注冊時間、活動時間等關鍵節點的一致性;
3. 選題理由需量化呈現問題差距,避免定性描述;
4. 現狀調查需區分自選與指令性目標課題的實施路徑;
5. 目標設定需與課題對應,且可測量、有挑戰性;
6. 原因分析需具體到可驗證的末端因素,避免籠統表述;
7. 確定主要原因必須以數據為支撐,明確影響程度;
8. 制定對策需具備可量化目標,并綜合評估有效性、經濟性;
9. 對策實施需聚焦對策自身目標,而非課題總目標;
10. 效果檢查需對比現狀,驗證課題目標達成情況;
11. 鞏固措施需將有效對策納入作業指導書;
12. 總結需反思不足,并引出關聯新課題。
我們通過嚴格遵循上述步驟,最終將成孔合格率提升至92%,深刻理解QC活動以PDCA循環為核心,以數據為支撐、以邏輯為紐帶的本質。
三、實戰歷練,斬獲多項成果(2020-2021年)
2020年4月,我代表公司參加安徽省質量管理小組大賽,通過觀摩學習同行優秀成果,認識到優秀成果需具備數據豐富、邏輯嚴謹、工具運用得當及發布流暢等特點,明確了提升方向。
同年5月,在青島金能45萬噸聚丙烯項目中,我再次牽頭開展“提高大埋板一次安裝合格率”課題。通過頭腦風暴收集32條影響因素,經現場驗證鎖定“測量放線未考慮溫度變形”“螺栓松動”等癥結,采取“全站儀加裝溫度補償裝置”“雙螺母防松”等對策,將合格率從68%提升至96%。該成果獲公司QC發布一等獎,2021年先后斬獲安徽省QC大賽一等獎、國家級QC小組活動一等獎及第二屆央企QC大賽二等獎,實現公司在該領域的突破。
四、創新突破,拓展QC邊界(2022年至今)
針對公司創新型課題經驗不足的現狀,我和團隊聚焦現場難題開展創新型QC活動。2022年在山東京博項目中,針對厚鋼板與加筋梁焊接合格率僅64.3%的問題,借鑒“熱輸入不均導致變形”的原理,我們創新設計“頂升千斤頂門架結構+分段1.5cm間斷焊接”工藝,將合格率提升至98.7%,節約成本若干。
此后,作為專業公司總工程師,我帶領青年QC小組完成“雙坡精找平混凝土面層施工新工藝”“振搗器移動轉向裝置研制”“提高大型設備基礎灌漿一次驗收合格率”等課題,均在省部級及國家級比賽中獲一等獎,形成“小創新解決大問題”的示范效應。
五、總結與展望
十二年質量管理工作中,QC小組活動見證了我個人的成長,也助力公司質量管控水平提升。未來,我將繼續深耕QC領域,加強青年員工培養,推動創新型課題研究,以科學管理方法解決現場難題,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